更新时间:2021-12-23 09:24:28 所属栏目:印度 作者:陈珮君
这个清明节小长假,神作《头号玩家》继续在内地疯狂揽金,目前票房已破7.4亿人民币。正朝着15亿+的最终目标顺利前行。
而在票房榜的第二位,有一部印度高口碑佳作正在积蓄能量,猫眼预测此片很有可能会破3亿人民币,继续延续《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吸金势头,没错,就是这部
[豆瓣评分高达8.1+猫眼评分9.1]
起跑线
Hindi Medium
为什么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来一部火一部?
这4部都已经看过的口袋君,觉得有四大原因:
1)印度电影工业在进步,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去一言不合就歌舞的套路
2)印度电影人对于电影节奏的把控,堪称炉火纯青。
3)真实,无比的真实。看的时候实在太有代入感。
4)同为来自东方的人口大国,印度的很多社会问题与中国如出一辙
老规矩,先说评分。
如果满分是5星的话,我给《起跑线》打4.5星。
100分制的话,85分。
这部片为什么值得看?豆瓣最高赞点评,一语道破玄机:
肯定又有人站出来说:你们有的这些糟心事我们都有,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就拍不出来呢?我必须义正言辞的也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对,我们就是拍不出来!
一位政治家曾经说过:
人类的所有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人口问题。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印度人口已经无限逼近中国人口了。
而GDP只有中国的不到1/5。
由于人口太多,而引发的种种矛盾,在中印两个国家体现的特别明显。所以,才会导致,印度的很多社会问题与中国如出一辙
当然,人口多在网际网路商业方面的确也是红利。
前一段去日本玩儿的时候,口袋君被各种乱七八糟的日元零钱折腾地够呛,真的无比怀念我大天朝的支付宝/微信。
优秀教育和医疗资源稀缺又是矛盾中的最核心点。
因为这两个行业,真的是人类生存之本,直戳人性恐惧之源。
教育直接对接未来的生计
而医疗则决定你是否能健康地活下去。
而这两方面,国产电影由于题材限制,一直没有满足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因此,像《起跑线》这样主题极其尖锐的印度佳作正好「乘虚而入」。
01
印度教育的两大痛点
在看这部《起跑线》前,口袋君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印度的教育。
一查资料,终于理解了这对印度父母为什么要如此歇斯底里地让自己的女儿一定要上最好的小学,最重要的「主犯」有两个
1)JEE(印度联合入学考试)
2)印度神校IIT(印度理工学院)。
JEE被誉为世界上最难的考试,全国一张卷。
最变态的是,JEE的出题考官是绝对的精英人士,他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创新考题,考倒学生,所以每年的考试绝对没有与过去重复的题型。而且客观题(选择、天空)不多,主要是考主观题。
这也就意味着印度考生必须大段大段地背诵数理化的原文。
正是这种卓越的背诵能力,让印度成为IT大国。
事实上,背诵已经写入了印度人的骨髓,因为印度教中崇拜的神有3.3亿多个,他们的乘法口诀表居然是到两位数的。
所以,下次大家若有机会遇到印度大学生,混熟了之后,出题让对方口算:84X72、38X33,他们有一种方法可以迅速报出答案。
而在印度,有个段子说:
曾经美国MIT(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问印度学生,你们国家不是有IIT(印度理工学院)吗,你为什么还要来MIT呢?
这名学生说:因为我没有考上印度理工,所以才来麻省理工。
你可能不熟悉印度理工学院,但在阿米尔汗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那个「皇家理工学院」,就是以印度理工学院为原型的。
这所学校在印度,那是神一般的存在。
美国一位脱口秀主持人曾这样调侃道:
把哈佛、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三所大学加在一块儿,就是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地位。
每年,在印度的学习圣地科塔,每年共有60万人在准备高考,而最后只有不到5000人可以升入印度理工学院。录取率只有0.8%
为了能踏上这条真正千军万马通过的独木桥,JEE考试50%以上的学生是复读生,他们每天坚持学习12个小时。
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
只有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证才是唯一能够摆脱贫穷和出身的方法。
根据统计,在美国硅谷,15%的创业者来自这所神校;NASA的职员32%来自于IIT、美国医生中也有12%来自于印度理工学院。
所以,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在美国,是等同于犹太精英般的身份标签。
全球最难的大学入学考与涉及阶层跃升的顶级名校诱惑,无疑犹如整个印度教育的指挥棒,对整个教育体系有着很多深刻的影响。
了解了印度教育的两大痛点,再来看这部《起跑线》,大家会更有感触。
02
刺破中国社会的两大敏感问题
註:若不喜欢微剧透 请移步第三个关键词
这部印度佳作再次拍到了中国人的心坎里,因为刺破了两大敏感问题:
阶级固化+优秀教育资源稀缺
这对服装店夫妇是典型的暴发户,一身名牌
但是肚子里的墨水却极度稀缺,在幼升小的关键阶段,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和人脉把女儿弄到名校,甚至专门付钱去参加入学面试培训。
不过自身水准低下的谈吐,让他们在家长面试轮屡屡失败。
培训师只得告诉他们一个「奸计」:想办法挤进名校25%贫困生的名额。
于是全家从富人区搬到穷人区,过起了印度穷人的赤贫生活。为了孩子,他们受尽了贫民窟的心酸和资源短缺。
这段戏份是全片最具困窘的戏份,对印度的贫穷有了深入骨髓的刻画。
印度开挂火车的图片,曾在中国网际网路刷屏
而在片中,开挂公交车的场景,也很有意思。
终于,「装穷」成功了,他们的孩子通过抽签进入了名校!
但他们也同时发现自己其实抢了一位贫民窟好友的名额。
最终良心过意不去,结局就不剧透了。
虽然表面看来《起跑线》是一部喜剧片,但喜剧的内核真的就是悲剧,此片对印度的阶级固化和穷人资源短缺的生活,进行了极为深刻的讽刺。
当然,最后那场男一号的演讲戏,还是有点做作的,感觉不是很自然,有点编剧故意收尾点题的唐突感。的确是整部电影最大的槽点。
不过反映的主题落脚点还是相当尖锐现实的:
学校成了一座虚伪的生意场,校长就是一位生意人。
不得不说,印度电影人真的好敢拍!
03
对英语的极度崇拜
在看这部《起跑线》之前,口袋君一直以为:
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英语对于大多数印度人来说是一种基本都会的生存技能。
看完此片后,才终于明白:
对于绝大多数处于温饱线之下的印度穷人来说,英语是一种顶级奢侈品。
片中那个帮助皮娅全家的父亲,最触动人心弦的一句台词就是:
像我这样Loser,居然能拥有一位能说英语的儿子,实在太感激涕零了。
在印度,英语成为了区分阶级高低的筛选器。
片中的那个母亲,虽然嫁给了做服装生意暴发的父亲。
钱是有了,但一直苦于自己英语不好,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才会希望女儿不要再吃这样的亏,能够真正在社会地位上,再上一个层次。
尽管中国人也崇拜英语好的人,但也没有像印度那样全社会一起跪舔英语,这还是有点夸张的。
证明:印度的优秀教育资源比中国稀缺太多。
之前通过各种投票和接触,口袋君发现口袋电影粉丝中,有不少是大学生、甚至是中学生。
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说,如果只学好一门课,那英语的确是最实用的。
大家找到好工作很难,但换位思考:
给一个职位找到适合的人,也是很麻烦的一件事。
每次临到毕业季,口袋君总会收到上百封简历。
为了加快效率,我都会根据CET6的分数进行降序排列,然后优先联系分数最高的。
事实证明:英语好的同学,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都不错。
因此,学好英语的确是当代社会反脆弱(看不懂这个词的同学 点我)的一大重要技能。
所以,无论从剧情本身,还是现实启示,这部《起跑线》都是言之有物、直戳灵魂的顶尖佳作。
口袋君真心希望:
国产电影未来也能制作出这样拍到中国人心坎里的好作品。
若真能做到,那以如今内地影市的巨大体量,票房回报至少7亿人民币+!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