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0-21 11:57:08 所属栏目:印度 作者:陈美平
最近,据说某市某小学的班级在搞家长委员会竞选,
战况也是很激烈。
家长们纷纷上传简历,有个学生家长,
说自己「现工作于全球第一大投行」,
孩子爸爸管理35亿人民币的基金。
要是孩子受欺负,可以让爸爸把你家股票砸跌停,
「包括茅台...」
话说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
没结婚钱前拼房拼车,结婚后就是拼背景,
总之一句话,做父母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买学区房上名校,辞职做全职主妇,
周末带着孩子在辅导班之间来回奔波……
这不仅仅是中国式的教育观念,隔壁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今天给大家安利一部相当有教育意义的片子,
光名字就很传神——
《起跑线》
Hindi Medium
作为一部没有任何热度,发行规模非常小的电影,
这片后劲却非常强,第二周末票房基本上持平首周末票房,
这对印度电影市场来说非常难。
或许是刚出资源的原因,这片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人数并不多,
只有600多人。
但看过的却都给予了一致的好评:
这片绝对是今年最好的印度片!
义正言辞的说句公道话:我朝就是拍不出来!
IMDb上有9000多人打了分,最终评分:7.9,
算是中上的水平。
而今天之所以要推荐这部电影,除了评价还不错,
更重要的是,这部片说的虽然是印度的故事,
但我们却很容易在其中看到我们身边事件的影子。
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越早接受优质教育,
就能在同龄孩子里抢占先机,占据优势。
起跑线,就是有限的教育资源。
公立学校教育水平低,硬体设施差。
所以在印度,有钱的家庭都会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
拉吉,集市老板,经营着一家服装店。
生意做得不错,在当地小有名气。
米图,他的妻子,
专职家庭主妇,平时就是照顾孩子。
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
米图所有的心思都是希望女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从幼儿园开始,就绞尽脑汁想把女儿送进名校。
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而公立学校是不交英文的。
只有私立名校,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印度top5的名校。
这些学校都比较变态,门槛很高。
有的学校还明确规定:只招住在半径三公里之内的学生。
为了能获取进校的名额,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地方,搬到了上流社区。
上流社会有上流社会的规则。
他们跟你交不交朋友,得看你的车够不够格。
连小朋友交朋友都等级分明。
为了有更多胜算,他们花重金找了一家中介。
从父母到孩子,一一接受改造。
这家机构里,每一个小朋友都是按照精英标准培养的。
还没上幼儿园就已经会说多国语言。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终于到了面试的时候。
夫妻俩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贵一点,从头到脚穿满了名牌。
结果……
被嘲笑像是品牌店的模特。
真正的富人从来不炫耀!
夫妻俩拜了所有的神,然而他们的女儿还是被拒绝了。
一连四家。
是他们的女儿不够优秀吗?
不是。
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
因为他们认为店铺老板没有文化、不关心教育。
他们只有最后一个希望了:top1的德里文法学校。
如果走正规渠道,他们的孩子可能还是会被拒绝。
中介给了拉吉另一条路:
德里文法学校每年会有25%的名额留给贫困孩子。
拉吉和米图决定伪装成贫困家庭,去竞争这25%的名额。
拉吉找了个职业代理人,可以帮拉吉搞定一切材料。
不仅如此,他还能「包过」。
贫困生的录取由抓阄决定,
这位代办人打通了招生部门,能保证拉吉女儿的名字被选中。
能用钱解决的事就不算事,拉吉一下子放了心。
一颗心总算落下来了,结果一条新闻把他打入冰窟窿。
有人举报学校的招生舞弊。
校长为了平众怒,声明将重新核查报名贫困生的家庭状况。
如果查出有假,当事人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都说钱少难办事,现在是钱多难办事。
家访的人员随时可能出现,怎么办?
思来想去,夫妻两个人只能演戏演到底。
连夜收拾东西,搬…往…贫…民…窟…
为了能让孩子上好学校,夫妻两个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之前砸钱要做上等社会的人,现在却要学着去当穷人。
这也是全片笑点最密集的一段。
因为无法融入贫穷生活,夫妻两个人闹出了不少笑话。
但搞笑的背后,却是对这个社会深刻的揭示。
没了光鲜的衣着,
他们便不再是富豪贵妇,而是大马路上的甲乙丙丁。
男主必须要起大早挤公交车,
还要忍受着抠门老板的时刻紧盯。
女主则要跟着家庭主妇们,去排队打水,去排队领政府补贴的米面。
发现缺斤短两还不能指出,不然就取消你的领取资格。
没过几天,夫妻二人已然是一副逃难者的面孔。
但受苦是一方面,成长却是另一方面。
之前住在富人区时,女主的闺女就被小孩子集体孤立。
理由是她只会说印地语,不会说英语。
大人之间更不用说了,全是恭维和假笑。
反而在这里,女主放下了伪装的高傲,和邻居打成一片。
贫民窟并不是外界谣传的「强盗小偷」的聚集地。
而是充满了爱和无奈。
爱是乡里乡亲的关怀,无奈却是对生活的哀叹。
在骗过了家访之后,男主的女儿顺利入选了贫困生大名单。
本是好事,但夫妻二人却开心不起来。
因为对他们最好的邻居,也为子女申请了贫困生名额。
而接下来他们要共同面对紧张的抽签仪式。
事实证明,
即便是25%的名额,对于穷人来说,
那只是1%的机会,它叫做运气。
男主女儿幸运地被抽到,但遗憾的是,邻居家错失入学的机会。
离开贫民窟时,男主不停地问老婆,我们是不是做错了?
可以说,教育是最普世的投资——
它是打破阶级固化的最好方式,是改变阶层的最佳选择。
为了孩子不再吃自己吃过的苦,为了孩子将来能在精英阶层混的好,
家长们义无反顾,什么都愿意干。
择校,占坑班,保送,补习,学区房……
结果遭遇出生入学论,想改变阶层的店铺老板却因为阶层,
孩子就被拒绝入校,还有比这更讽刺的吗?
政府层面,为了解决阶层固化,推出了贫困生入学政策。
富人靠出身,穷人靠政策,中产呢?
他们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那部分人,有钱却没出身,有能力却没政策。
同时,有了政策的平民却享受不起政策。
在平民区,有一个邻居对贫穷的概括,很精辟——
这就是教育体制的死结——
中产阶级的欺诈,黄牛的猫腻,还有变相收费逼退贫困生。
电影中为了女儿入学,拉吉曾拎着一包钱去捐助学校以期获得名额,
却发现前面送钱的都被噼头盖脸赶了出来。
可事实上,校长却在背地里做着生意。
招收贫困学生无利可图,而招收上流阶层学生,
不但可以让她获取大量金钱,
还能笼络社会资源、权力人脉等等隐性资产。
所以《起跑线》的好,在于讽刺。
一家人为了孩子上学,进入上流阶层,翻来覆去受尽折磨。
从富到「穷」,体验完「穷」又回到富,
描绘阶级百态,讽刺教育弊病,让人有共鸣。
回到影片刚开始,皮雅身上的羽绒服,安全帽,防晒霜,
其实都隐喻着父母对孩子的投资,这其中最昂贵的就是教育。
仿佛,美好人生仅此一路。
可套用网友的一句话。
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马拉松。
起跑快出几秒,对漫长的长跑来说是不起作用的。
欢迎留言: